首頁 → 新聞頻道 → 國內動態(tài) ![]() |
|
改革開放30年回顧:住房改革開啟中國人居新時代
日期:2008-11-24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 我要評論()
21世紀的頭三年,全國房價年漲幅還在百分之三四,可到了2004年以后,房價猶如坐上了火箭,一飛沖天,上海、杭州、南京等熱點城市的部分房價甚至在短短一年內翻一番。同時,各地“地王”也紛紛登場。 一批投資、投機人士也從中嘗到了甜頭,獲利頗豐。在北京某商業(yè)銀行工作的胡女士,熟識她的人都由衷贊嘆她的眼光。從90年代末開始,她就開始把買房作為投資了,現(xiàn)在,她已經擁有兩套別墅、一套高檔住宅了。但胡女士堅決否認自己是炒房者:“一開始,并沒想著投資,只是買了一套70多平米的房子自己住。后來慢慢發(fā)現(xiàn)自己住的這套房子價格漲了不少,和老公一商量,覺得北京的房價應該還能漲,我們狠下心把所有積蓄拿出來還借了點債,又買了一套。果然不出一年,那套房子總價就漲了十幾萬。就這樣,我們開始把買房子當成一種投資。我們不是炒房,應該說北京這些年飛漲的房價和當時投資的勇氣給我們帶來了財富! 這期間有關房地產泡沫是否存在展開了一系列的激烈爭論,有人甚至認為中國樓市很可能會重蹈當年海南、北海等地的情形。在爭論尚未平息之際,國家的宏觀調控政策也接踵而至,2005年3月至2006年間,“國八條”(《加強房地產市場引導和調控的八條措施》)、“國六條”(《關于做好穩(wěn)定住房價格工作的意見》)、“國十五條”(《關于調整住房供應結構穩(wěn)定住房價格的意見》)以及二套房首付比例提高、“限外令”、加息等政策紛紛出臺。 在國家“組合拳”政策效應下,樓市開始出現(xiàn)積極變化,部分城市房價出現(xiàn)回落之勢。但進入2008年,房地產市場觀望氣氛漸濃,成交量持續(xù)低迷。有關樓市是否出現(xiàn)“拐點”、政府應否救市等又成為熱門話題。 盡管爭論聲不斷,樓市走勢尚不明朗,但專家認為,維持房地產市場的穩(wěn)定,避免房價的大起大落應該是國家的主基調。部分城市樓市出現(xiàn)調整不應該看作是不好,而應該看作是一種理性的回歸,是向好的、健康的方面發(fā)展的趨勢。在這一過程中,我們要力爭做到“雙防”,既要防止房價快速反彈,也要防止房價大幅下跌。 市場、保障并重時代:月租每米1元,廉租房圓了我的安居夢 在房改過程中,不僅福利分房制度壽終正寢、住房商品化的時代被開啟,一個住房保障的時代大幕也正徐徐拉開。 與享受福利分房待遇和購買商品房的人不同,2008年6月,湖南長沙的“低保戶”、“無房戶”闕女士通過入住政府提供的廉租房圓了自己的安居夢。這批廉租房租金僅為市內住房租金均價的十分之一左右。根據長沙城區(qū)的房租均價換算,廉租房月租金為每平方米僅1元多錢。 “我租住的17平方米房屋每月還要200多元,而40平方米的廉租房房租和物業(yè)費加在一塊都不到100元,我的經濟壓力要小很多了,廉租房圓了我的安居夢!标I女士感慨不已。 保障住房的建設并非坦途,在寄希望通過社會保障房來圓夢的人群中也是有人歡喜有人憂。和幸運的闕女士不同,在北京一家廣告公司工作的沈大姐一直都盼望能夠買一套經濟適用房,但等待多年至今未能如愿。沈大姐告訴記者,她每個月的收入大概在3000元,根本買不起商品房。目前一家三代擠在一間不到30平米的平房里,正在上中學的孩子常年住校,一到假期就只能到親戚或者同學家暫住。 “我的家庭收入就這么多,剛開始有經濟適用房的時候,買的人倒是不多,不像現(xiàn)在這樣還得拿號,有收入證明就能買,可就連那時的房價我也買不起。‖F(xiàn)在好不容易能勉強攢夠買經濟適用房的首付了,可關系托了不少卻還是拿不到號!”一說起房子的事兒,沈大姐顯得特別憂傷。 2005年記者曾親眼目睹許多中低收入家庭為了能夠購買到一套經濟適用房,在北京豐臺區(qū)“三環(huán)新城”的經濟適用房售樓處支起十幾個帳篷苦苦等待放號。在排號人群中有的人甚至已經在帳篷里住了一個多月,本報曾專門報道過這一場景。 一方面是苦苦等待保障性住房實現(xiàn)安居夢的低收入家庭,另一方面,是由于審核把關不嚴,政策不健全,一些本不應該享受保障性住房的人士也從中獲益,這其中甚至包括一些開“奔馳”、“寶馬”等名車的富人。這一現(xiàn)象在2005年引發(fā)了社會對經濟適用房的廣泛質疑,同時也引發(fā)了有關取消經濟適用房的大討論,可以說,爭論為以后一系列政策和規(guī)范性文件的醞釀、出臺起到了催化的作用。 事實上,有關住房保障的問題早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就被納入到政府的議事日程,1994年7月國務院發(fā)布了《關于深化城鎮(zhèn)住房制度改革的決定》,該《決定》就首次提出建立以中低收入家庭為對象、具有社會保障性質的經濟適用住房供應體系和以高收入家庭為對象的商品房供應體系;同時,首次提出加強經濟適用住房的開發(fā)建設,加快解決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問題。 但由于受政策環(huán)境、市場環(huán)境等制約,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保障性住房并未取得令人滿意的成績,“僧多粥少”的局面也未能從根本上得到改變。 2007年,政府開始全面審視這一問題并采取多方面措施致力于住房保障體系的建立。這年8月,《國務院關于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的若干意見》(簡稱24號文)公布。24號文指出“住房問題是重要的民生問題”,要切實加大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工作力度,把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作為政府公共服務的一項重要職責,加快建立健全以廉租住房制度為重點、多渠道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的政策體系。 這一文件被認為是房地產市場宏觀調控重心的轉移,標志著政府開始把抑制房地產價格過快上漲與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區(qū)分開來,同時,標志著從“重市場、輕保障”向著1998年房改政策“市場、保障并重”的方向回歸。 “"24號文"的出臺意味著,房地產業(yè)即將迎來新一輪調控轉向:在完善"市場房"的同時,"保障房"臨危受命!鳖櫾撇绱嗽u價。2007年10月,財政部印發(fā)了《廉租住房保障資金管理辦法》。11月,建設部等九部門發(fā)布了《廉租住房保障辦法》,建設部等七部門還發(fā)布了《經濟適用住房管理辦法》。緊隨其后的中共十七大報告和總理政府工作報告中,也對這一話題再次定調,至此,一個住房保障時代全面開啟。 對此,山東經濟學院房地產經濟研究所所長郭松海認為,當前,我國房地產市場正在發(fā)生深刻變革,住房政策理念正在向民生轉變,在強調住房市場經濟屬性的同時,更重視住房保障屬性!胺扛囊蛎裆貧w,住房市場要以民生為基礎,而不能單純是個逐利的市場!惫珊Uf。 有學者預測,在對房改多年的反思之后,中國房地產業(yè)的下一步發(fā)展方向和宏觀調控將發(fā)生重大變化,即在繼續(xù)完善“市場房”的同時,將進一步加大“保障房”的建設力度。 背景鏈接 1984年1月26日在梁湘的陪同下,鄧小平參觀了蛇口工業(yè)區(qū),袁庚向小平同志匯報了蛇口的住房改革、工資制度改革、人事制度改革。鄧小平聽后很高興,說了一個字:“好!” 1991年國務院批轉國家體改委《關于經濟體制改革要點的通知》:加快城鎮(zhèn)住房制度改革的步伐。要按照國家、集體和個人共同負擔的原則,積極穩(wěn)妥、因地制宜、方式多樣地推動這項改革。各地可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適當提高住房租金,繼續(xù)推廣新房新制度,鼓勵職工購買公房。要逐步建立國家、城鎮(zhèn)、單位、個人等多級住房基金,發(fā)展住房儲蓄、住房抵押信貸和住房保險等多種融資方式。總結和完善煙臺、唐山、蚌埠等市住房改革試點經驗,搞好上海住房制度改革試點。 1998年7月3日 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深化城鎮(zhèn)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設的通知》: 穩(wěn)步推進住房商品化、社會化,逐步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我國國情的城鎮(zhèn)住房新制度。 深化城鎮(zhèn)住房制度改革的目標是:停止住房實物分配,逐步實行住房分配貨幣化;建立和完善以經濟適用住房為主的多層次城鎮(zhèn)住房供應體系;發(fā)展住房金融,培育和規(guī)范住房交易市場。 對不同收入家庭實行不同的住房供應政策。最低收入家庭租賃由政府或單位提供的廉租住房;中低收入家庭購買經濟適用住房;其他收入高的家庭購買、租賃市場價商品住房。 2007年8月7日 國務院發(fā)布《關于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的若干意見》,其中廉租房被擺在了顯要位置。 城鎮(zhèn)廉租住房是指政府在住房領域實施社會保障職能,向具有城鎮(zhèn)常住居民戶口的低收入家庭提供的租金相對低廉的普通住房。國家將從政策措施上多方面為廉租住房制度提供支持和保證。比如,安排不低于10%的土地出讓金收入用于廉租住房建設。 2007年10月1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實施: 第四條 國家、集體、私人的物權和其他權利人的物權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犯。 第四十二條征收單位、個人的房屋及其他不動產,應當依法給予拆遷補償,維護被征收人的合法權益;征收個人住宅的,還應當保障被征收人的居住條件。 第六十四條 私人對其合法的收入、房屋、生活用品、生產工具、原材料等不動產和動產享有所有權。 第七十條 業(yè)主對建筑物內的住宅、經營性用房等專有部分享有所有權,對專有部分以外的共有部分享有共有和共同管理的權利。 中國風景園林網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音頻、視頻)特供中國風景園林網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 熱點推薦
企業(yè)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