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菜場出發(fā)探索未來城市建筑

2019-08-19 09:42:09    作者: 柳森     來源:解放日報     瀏覽次數:

從菜場出發(fā)探索未來城市建筑

  舊日里,上海市民生活少不了“去小菜場”這件事。不僅是“買(B526)燒”、一家人的口福離不開那兒,就連跟相熟的攤主點個頭、道聲好,都是沿途的一道風景。然而,近年來,隨著上海中心城區(qū)不少菜場迎來更新改造,不只是菜場的面貌發(fā)生了變化,由菜場承托起來的功能發(fā)生著變化,就連那些與菜場有關的生活場景,也呈現(xiàn)出許多新的畫面。

  “菜場”是否正被重新定義?

  事實上,從2012年開始,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院復合型創(chuàng)新人才實驗班(以下簡稱“實驗班”)的學子們就在老師們的指導下,以“小菜場上的家”為題,展開了一系列的設計教與學的創(chuàng)新嘗試。由此,一場關于未來中國城市建筑演進的研習與對話之旅,在兩代建筑師之間展開。

  一個屬于日常建筑的時代已經到來

  解放周一:聽說實驗班由學生自己報名,學院面試確認。組班的兩年間,實驗班學生有獨立的培養(yǎng)方案與課程體系。為何會在他們三年級時,給他們上一堂以“小菜上的家”主題貫穿整個學期的建筑設計課?

  王方戟(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院教授、課程教學主要負責人):當時的想法比較簡單。我們這個專業(yè)是叫建筑學。建筑學就是做建筑設計,比如整個建筑的外觀、里面的布置,等等。但是,近些年,我們專業(yè)里一個傾向是有些建筑師更把精力集中在怎么去做這個房子本身,去做它的造型及空間,忽略建筑和社會之間的關聯(lián)——它跟社區(qū)之間是怎樣一個關系,跟使用它的人之間是怎樣一個關系,跟城市面貌之間是怎樣一個關系。我們認為,如果是在這樣一個前提下去做設計,得到的結果一定會只關注外觀、造型的好不好看。

  正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下,我們提出了“小菜場上的家”這個設計主題。我們想讓學生們明白,社會性內容是設計中無法回避的因素。

  解放周一:為什么挑選的是“菜場”,而不是其他?

  王方戟: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們希望學生不是拍腦袋去想一個他們沒有體驗過的東西,希望他們是有經驗的。這樣他們可以去看、去自由地參觀,了解現(xiàn)在這個地方是如何被使用的,然后我想改變什么、不改變什么。

  我們以前做過幼兒園的設計選題,結果發(fā)現(xiàn),參觀起來很困難。參觀的時候,人家也可能會有意無意地擺一個姿勢或者狀態(tài)給你看。這就沒什么意思了。而我們希望有一個場所,可以讓我們這些未來設計師在進入它的那一刻就能夠自然融入,能夠全方位地去體驗它的方方面面。菜場就是這樣一處所在。

  這個設計主題還有一個落點,那就是“家”。家也是學生們有生活經驗的地方。

  做這樣的設計,源于我們意識到,除了形態(tài)和空間設計、技藝的訓練外,學生們還要學習從紛繁、復雜、平凡的環(huán)境中思考設計應該如何介入。尤其,今后普通民用建筑的設計委托會越來越多,這是今天的學生必然迎向的未來。這就需要他們熟悉日常建筑的設計手法,而不是只會做設計條件單純、形態(tài)要求高的紀念性建筑。

  在“小菜場上的家”這個主題下,菜市場和住宅區(qū)兩種功能可以分開處理,也可以疊加。分開需要考慮動線及容量問題,疊加需要考慮結構問題。換言之,無論怎么做,設計者都會面臨各種約束,需要以不同方式梳理建筑與環(huán)境的關系,最終方案也是多樣化的。

  所以,這個主題既融合了專業(yè)技藝的訓練,也可以激發(fā)學生對生活中建筑的想象與思考。當然,每一次課程主教老師選定的基地及其建筑規(guī)模都可能有變化。比如,我們曾以廉租公寓代替普通住宅區(qū),作為“家”的落點。但宗旨始終沒變,并一路堅持了下來。

  作為對未來的準備,我們希望學生們能夠了解,建筑設計不僅僅是建筑師腦海里的東西,它也受到社會條件的制約,需要從現(xiàn)實中找出路,需要在當代性和地區(qū)特征中找到建筑的價值。

  了解菜場從讀懂它的內在節(jié)奏開始

  解放周一:實際操作下來,您覺得老師們最初的那個設想實現(xiàn)了嗎?

  王方戟:這個設想其實是一個相對比較原始和簡單的設想,讓同學們從關心建筑和社會關系的角度去做設計。我覺得這個設想是非常容易實現(xiàn)的。課題只要按照這個思路設置,并且設置好需要他們去參觀、調研的內容。一般來說,調研組織得好,基本上就比較容易達到這個效果。

  解放周一:老師們一般會怎樣帶著學生們去認識和感受菜場這個場所?

  王方戟:菜場是城市中最具活力的公共空間之一。其內部的空間組織關系在城市的發(fā)展過程中一直有很大變化。于是,從課程設置的角度,我們做了幾個環(huán)節(jié)——

  第一個環(huán)節(jié),就是讓學生在課程開始前的暑期,先對自己家鄉(xiāng)的菜場進行考察和體驗。然后,他們得把這個菜場畫出來,畫成平面圖。因為一旦你畫了平面圖,就知道每個攤位多大,攤主們怎么經營這個地方,每個區(qū)域的功能是什么。

  第二個環(huán)節(jié),是學期開始時,每個同學要匯報一下自己之前的考察成果。匯報的時候,來自不同城市的同學,會把各自收集的信息相互展示,從而發(fā)現(xiàn)不同城市菜場之間的共性與差異。

  然后就是調研,要求學生在規(guī)定的城市區(qū)域進行自由觀察,總結調研成果。

  建議研究的內容包括:居住及環(huán)境調查,從最開放的公共空間到私家住宅入口空間,進行一系列關于住宅空間公共性的調查分析;在基地周圍,尋找各類建筑在功能、形式、體量、空間等方面變化的痕跡,并考察其背后的社會原因;考察菜場運作的時間及功能規(guī)律,其對周邊的影響及關系;調查沿街商業(yè)功能、類型、運作方式。

  循著這套邏輯,通常來說,我們就可以比較周全地了解一個菜場的運作,了解攤主們的生活、經營節(jié)奏,了解一個社區(qū)的運作,了解這個菜場和周邊社區(qū)、街坊、居民日常生活之間的關系。

  變化中的菜場硬件變了,軟件也在變

  解放周一:近來,上海中心城區(qū)不少菜場做了一些更新改造。一種比較流行的模式,是在原始的菜場功能的基礎上,疊加一個居民社區(qū)生活空間,或者直接改成信息化設備齊全的生鮮超市、便民菜店。然而,尤其是后者,經常會被認為“沒了煙火氣”。您對這種現(xiàn)象怎么看?

  王方戟:一些生鮮超市、便民菜店,之所以會被認為沒有“煙火氣”,其實是因為傳統(tǒng)意義上把一個菜場支撐起來的一個個“個性攤位”沒有了。一個攤位往往代表著一個攤主的風格。個性化的差異和變化少了,能讓人感受到的活力自然就少了。導致這種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原因,主要還是因為這些超市、菜店的運營主體、運營模式都發(fā)生了變化。

  建筑界有過討論,我們做城市建筑,到底應該考慮管理的方便,還是應該考慮人究竟想要什么。我覺得就是類似這樣一個問題吧。生鮮超市會更干凈、更好管理、盈利能力上可以做通盤考量。從城市運營的角度,運營一個生鮮超市,比管理幾十個攤位要容易得多。從小菜場到生鮮超市、便民菜店,就是一個管理不斷簡化、標準化的過程,一個開放度、差異性有所收斂的過程。由此,半封閉且標準化的經營管理所帶來的互動和活力,一定沒有原來那么強、那么頻繁。像以往那種周邊居民和某個攤主之間非常細微的社會交往,在超市、菜店肯定是不那么容易發(fā)生了。

  解放周一:在您跟學生討論菜場上的家如何設計時,會涉及上述這些具有社會性的話題嗎?

  王方戟:會。但為了能夠達到教學目的,我們一般還是會選擇一個攤販類型的傳統(tǒng)菜場,作為調研和設計的對象。

  一開始,我們的調研和設計基地都是從身邊開始物色,最近兩次的設計對象都放在了昆山?,F(xiàn)在想要在上海的核心城區(qū)找一家有一定規(guī)模的傳統(tǒng)菜場,確實是越來越難了。

  解放周一:在不遠的未來,菜場會被重新定義嗎?

  王方戟:肯定會有重新定義的部分。但嚴格來說,在像上海這樣擁有較大規(guī)模流動人口及人口當量的城市,菜場面臨的變化或調整會更多一些。而在我本人目力所及的很多三、四線城市,菜場還是人們記憶當中的樣子,起變化的可能暫時也很有限。

  解放周一:“90后”甚至“00后”眼中的菜場,與老師們眼中的相比,是否有所變化?

  王方戟:就拿我們的學生來說,他們在做設計的過程中,會產生各種各樣個性化的創(chuàng)想,或將自己的情感因素放入其中。但畢竟還是要把設計落到現(xiàn)實里。他們如果有什么對未來的設想,必然是建立在對現(xiàn)實進行觀察的基礎之上。比如,圍繞“小菜場上的家”,怎樣比較自然地把小菜場的“公共性”和家的“私密性”順聯(lián)起來,需要做很多技術性的考慮。

  所謂情感、情懷,很多時候是非常個體化的。那可能只是個人心中的一絲漣漪,你有而我沒有。如果是這種情況,我們會建議學生去尋找一種通感的落腳點,找到大家都可能因為你這個設計而產生的感覺,那才算數,然后才是把你個人的感受結合進來。我們完全不會拒絕他們個人糾纏在一個設計里,我們是歡迎的,這才是個性。但他們必須回答好下一個層次的問題:如何落地,如何平衡公共性與私密性,如何解決實際問題。

  菜場在變化時,硬件在變,軟件也在變。軟件的核心是管理。本質上,面對攤販時,是一家一家組織還是統(tǒng)一地運營、管理,是一個如何選擇“管理軟件”的問題。

  坦白來說,作為學生,作為設計師,能做的是先設計出菜場和攤位這個軀殼,無法把軟件一起設計出來。情懷可以放在心里,但無論如何,得先把專業(yè)問題解決好。

  好不好看不是設計的核心價值

  解放周一:您曾說,作為這項課程的“主要努力”,希望學生們能夠對建筑在社會服務中的價值和定位進行評估與判斷。您認為,這是設計從業(yè)人員最核心的專業(yè)能力之一。

  王方戟:是的。我們曾經遇到過這樣一個案例:上海某公園,需要在其核心區(qū)建造一處由政府投資的綜合服務建筑。任務書要求建筑具備三種功能空間:禮品店、公共廁所和辦公。

  接到這個任務時,建筑師腦海中應該出現(xiàn)的,是一幢漂亮的房子,還是一座必須運營良好的公共建筑呢?我個人認為,在這個案例中,設計師應該不僅僅設計滿足任務書中三個功能的空間,更要考慮如何使建筑發(fā)揮出很好的公共性和功能性。在這個基本判斷上的差異,會把整個項目的形態(tài)設計引向完全不同的方向。

  我們希望,我們所培養(yǎng)的未來建筑師,在理解城市環(huán)境中的建筑應該是什么樣之余,在將自己對城市的感覺融入設計之余,能夠對調研中遇到的復雜現(xiàn)實問題進行思考,在此基礎上,形成自己的判斷。

  解放周一:形成自己的判斷,而不是看到誰火了、哪些建筑成為“網紅”了,就追捧或者受其影響。

  王方戟:沒錯。網紅建筑的存在體現(xiàn)了社會的豐富性和復雜性,也能讓社會更加關注和重視專業(yè)的工作,這是很好的一個方面。網紅建筑師能紅,肯定也是因為他們有所付出,或者他們以自己的情懷、魅力、智慧得到了大眾的認可和尊重。但這對建筑設計實踐的影響并不大。許多在實踐中真正值得關注的話題,在網絡環(huán)境、媒體環(huán)境下,很難展開真正有深度的討論。

  相比一些“好看”“靈光乍現(xiàn)”的建筑,那些把建筑和環(huán)境、社會之間的關系處理得好的設計,那些把技術構架、空間組織、行為動線作為一個有機整體來理解和處理的設計,更能創(chuàng)造出設計的價值。

編輯:王月

凡注明“風景園林網”的所有文章、項目案例等內容,版權歸屬本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者,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風景園林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閱讀

江蘇揚州:今年實施五大攻堅行動提升城市綠化

江蘇揚州:今年實施五大攻堅行動提升城市綠化

城市道路綠化增綠行動。利用今年春季綠化黃金季節(jié),針對城市道路綠化達標率、林蔭路覆蓋率等指標,全面開展道路綠化增綠提綠補綠,重點對87條道路的行道樹“有綠無蔭、有景少蔭”、綠化品種單一等問題進行整改,形成配置合理、錯落有致、層次清晰的道路綠化景觀【詳細】

北京昌平新城東區(qū)將打造濱水商業(yè)消費新地標

北京昌平新城東區(qū)將打造濱水商業(yè)消費新地標

昌平新城東區(qū)位于昌平區(qū)南邵鎮(zhèn),規(guī)劃建設用地面積11平方公里,規(guī)劃人口12萬,圍繞打造首都北部消費新地標編織街區(qū)控規(guī)已獲批。未來,昌平新城東區(qū)將打造成為京北體驗消費示范區(qū)、山水宜居典范城區(qū)、高水平綜合服務承載區(qū)和智慧產研創(chuàng)新園區(qū)【詳細】

南寧園博園舉辦“禮樂園博·南寧花朝盛典”

南寧園博園舉辦“禮樂園博·南寧花朝盛典”

活動期間,南寧園博園還舉辦了漢服新秀大賽、同袍巡游、及笄成人禮、國風婚禮妝照展示、明制婚禮儀式典禮、六藝游園、書畫體驗、國風集市等精彩紛呈的活動,同時邀請眾多知名國風模特參與表演展示【詳細】

成都首屆“最美公園”評選結果出爐

成都首屆“最美公園”評選結果出爐

據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本次“最美公園”評選范圍包括23個區(qū)(市)縣已建成開放的1514個公園,包括綜合公園、口袋公園,還有郊野公園【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