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海綿城市"建設能否根治逢雨必澇怪相

2015-10-19 09:03:54    作者:倪明勝     來源:光明日報     瀏覽次數(shù):

  據(jù)中新社報道,日前在國務院例行政策吹風會上,中國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副部長陸克華表示,已選擇16個城市開展“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加快城市排水系統(tǒng)建設。計劃3年內投資865億元,建設面積450多平方公里,并希望在此基礎上推出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和模式。

  近年來,各大城市在遭遇強暴雨襲擊后,總會引發(fā)嚴重的內澇災害。排水系統(tǒng)脆弱不堪,使不少城市陷入“逢雨必澇,遇澇則癱”的尷尬境地。如何讓城市不再雨中“看海”,一個看似多年來難以跳出的“治理怪圈”,隨著近期國家打造“海綿城市”戰(zhàn)略規(guī)劃的試點推行,是否可以根治?

  實際上,“海綿城市”建設的關鍵,就是要不斷提升城市雨水綜合消化能力。由于傳統(tǒng)的城市排水系統(tǒng)建設,秉持“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的理念,這使得城市的排水管網,隨暴雨強度而不斷擴建和反復加“粗”。因此,“海綿城市”建設應轉變傳統(tǒng)觀念,創(chuàng)新思維,強化“源頭分散”和“慢排緩釋”,讓城市變得更加富有“彈性”和“免疫力”,以確保城市真正在澇時能吸水,在旱時能吐水。

  沿此邏輯,這就需要我們建設“海綿城市”時,要強化頂層設計,科學統(tǒng)籌安排城市的水源、規(guī)模和生態(tài)布局,保護好現(xiàn)有的河流、湖泊、溝渠等“海綿體”,盡可能地避免城市建設過程中的路面過度水泥和硬化,因地制宜地建設下沉式綠地、公園、草溝、水景設施等,積極拓展新的“海綿體”,從而讓水在自然和城市間得以正常流動和循環(huán)。一言以蔽之,“海綿城市”打造的城市垂直系統(tǒng),就是要讓城市像海綿一樣“呼吸吐納”,蓄排相結合,走出一條城市內涵式發(fā)展的新路。

  當然,作為一個嶄新的概念和城市未來發(fā)展的全新定位,“海綿城市”建設還應立足當前,著眼長遠,避免陷入新的誤區(qū)。由于南北城市的氣候差異、不同的城市大小以及新老城區(qū)的規(guī)劃布局等方面存在的差異,“海綿城市”建設的標準和模式尚未統(tǒng)一和達成共識。因此,立足于試點和個案城市建設經驗的探索,防止違背規(guī)律,避免盲目上項目,避免因好大喜功、貪求政績而出現(xiàn)的“拍腦袋”工程和搭車項目等。

  誠如李克強總理所強調的,地下基礎設施就是城市的“里子”,是城市的良心。只有“里子”做好了,城市才真正有“面子”。某種意義上,“海綿城市”建設是一個實打實的良心工程,需要我們“里外”互動、和諧共生,全面整體優(yōu)化城市的生態(tài)、生活和生存環(huán)境,只有這樣,才能讓城市的“里子”“面子”都出彩,城市才會讓未來的生活更美好。

 ?。ㄌ旖蚴形h校副教授 倪明勝)

編輯:zhaoai

凡注明“風景園林網”的所有文章、項目案例等內容,版權歸屬本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者,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風景園林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