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談古村落保護:既要活下來,也要活得好

2015-07-30 08:58:25    作者:樹紅霞 林麗明     來源:福建日報     瀏覽次數(shù):

和平古鎮(zhèn) 本報記者 樹紅霞 攝

  C 別守著古村落過窮日子

  作為一種文化旅游資源,古村落正成為許多欠發(fā)達地區(qū)發(fā)展經濟的重要手段。然而,在開發(fā)古村落旅游過程中,重申報、重開發(fā)、輕保護的情況十分突出,有的打著保護的名義破壞古村落,有的在商業(yè)開發(fā)中隨意拆舊建新。村民不愿守著古村落過窮日子,開發(fā)性破壞又會讓古村落丟了原味,古村落變景區(qū),到底行不行?保護與開發(fā)的關系怎么拿捏?

  毫無疑問,保護古村落,離不開錢,不可能拒絕發(fā)展,但又不能盲目發(fā)展。“古村落建設,只有適度開發(fā),因地制宜發(fā)展特色產業(yè),才能讓村民安居樂業(yè),才能延續(xù)生命力。”省博物院研究員華鋒林說,每個古村落的情況各異,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選擇性保護。

  邵武和平古鎮(zhèn)有著4000多年歷史,境內“愁思嶺”古隘道是古代入閩的三條通道之一,也是福建連接中原文化的紐帶。近年來,古鎮(zhèn)已有所修復并開始涉足旅游業(yè),除了對村落的護墻和門樓進行整修外,還專門設立了村博物館。但是,在旅游業(yè)態(tài)上還沒有形成自己的特色,急需進一步挖掘。

  對此,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教授祁嘉華給出這樣的建議:把書香氤氳的和平書院利用好,可以借此召開一些學術會議,擴大書院影響力;與學校及科研院所聯(lián)系,建立相應的實習基地,弘揚“進士之鄉(xiāng)”的重學之風;“邵武碎銅茶”已獲地理標志產品保護,潛力很大,還應做進一步研究。

  同樣,整村建于隋、興于宋的下梅村,清康熙、乾隆年間曾是武夷山的茶市,直到現(xiàn)在,村中仍留有清代古民居30多座。目前,下梅村已在開展旅游,但僅停留在“繞村一看”的水平上,留不住游客。

  在祁嘉華看來,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村里缺乏體驗性的活動,村里可以組織村民開發(fā)具有當?shù)靥厣募彝ギa業(yè)。比如,開發(fā)以“茶”為主體的飲食系列產品,使游客能在這里吃到別樣的美味;開發(fā)以木磚石為主體的雕刻產品,使游客能在這買到別致的旅游紀念品;利用保存較完好的院落,對內部進行裝修,為有意體驗水鄉(xiāng)生活的游客提供住所。

  “加強保護并不意味著拒絕發(fā)展。相反在保護基礎上,加快開發(fā),反而會進一步促進村落保護,推動鄉(xiāng)村經濟發(fā)展。”尤溪縣委宣傳部副部長詹煥生在實際工作中得出這樣的結論。

編輯:jiym

凡注明“風景園林網”的所有文章、項目案例等內容,版權歸屬本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者,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風景園林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