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文化遺產要有“敝帚自珍”情懷
1月6日出版的《福建日報》刊登文章《“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文化遺產”——習近平在福建保護文化遺產紀事》報道:每一天,位于福州市中心的三坊七巷都是人潮如織。徜徉在幽深的坊間巷里,人們沉醉于“明清建筑博物館”雕梁畫棟的精美絕倫,驚嘆于這里走出了林則徐、嚴復、沈葆楨、陳寶琛、林覺民、冰心等燦若繁星的風流人物。(1月8日 新華網)
文化遺產是一種歷史以及文化的傳承,在這樣的例子上,我們可以列舉出眾多的例子。比如法國凱旋門就是法國的象征,美國自由女神像也是美國自由民主的象征;中國的長城更是堅毅剛強的表達。這些形形色色的文化遺產能夠從古代傳遞到現代社會,這樣的傳遞本身就是最寶貴的遺產,我們對待他們的態(tài)度本身就應該有著“敝帚自珍”的情懷。盡管,這些文化遺產從年代上說已經久遠,按照市場經濟的價值規(guī)律,或者不能夠換取更多的經濟利益,但是,文化遺產對于一個民族文化的傳承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和價值。每個國家的人民都應該尊重自己的歷史,珍視自己的文化遺產,這樣才能讓人類歷史星光閃耀。
而目光回歸到現實中,我們看到的卻往往是另外的一幕:因為城市建設,天安門古老的城墻被拆除,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當年奮筆疾呼也最終無濟于事。他在20世紀50年代最終含淚寫下這樣的句子:50年后,你們會后悔的!果然,他的句子一語成讖。當人們開始悔不當初的時候,一切都已經晚了。這只是文化遺產保護的一個鮮明例子罷了。它告誡國家在頂層設計的時刻必須有著長遠眼光,更是需要確保文化遺產保護的制度內涵。如果沒有文化遺產保護的剛性制度約束,這樣的拆除古城墻的悲劇注定還是會上演。而在拆除的過程中,我們并沒有絲毫珍惜的情懷在里面。今天,我們依舊可以看到為了城市面容的改善,名人故居紛紛被拆除的例子。
對文化遺產之所以需要這樣“敝帚自珍”情懷,根本原因在于任何文化遺產一旦消失就難以恢復。而這樣的損失就成為永恒的遺憾,難以彌補起來。也是最近發(fā)生的新聞,云南大理南詔鎮(zhèn)的古代城樓被大火付之一炬,這座始建于明代的古城樓已經有著600多年的歷史,其曾經歷經多少戰(zhàn)火沒有消失卻消失在今天的視線中。這足以說明一個問題,對待文化遺產的態(tài)度上,我們的確有著很多制度漏洞。一方面,這樣的古城樓的保護缺乏財政資金的支撐,導致其職能走商業(yè)開發(fā)的道路;另外一方面,我們沒有放置文化遺產變身為商業(yè)場所的制度支撐,兩種原因直接導致了文化遺產的保護悲劇。
“敝帚自珍”是一種情懷,更是對于每個人對待文化遺產的基本態(tài)度。在這樣的基礎上,我們才能夠看到每個人都會積極行動起來,加入到文化遺產的保護過程中來。而在這樣的從下而上的過程中,我們也真心期待著文化遺產的保護能夠喚醒制度層面的變遷,為文化遺產的明天加碼。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如何防止中國歷史文化古街的千街一面?
要解決歷史文化街區(qū)在開發(fā)中千街一面的問題,首先要從理念和認識的高度真正將歷史街區(qū)作為一項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和再開發(fā),只有這樣才能自發(fā)的去挖掘其多方面的價值,并將之作為推動老城復興的重要手段加以傳承和發(fā)揚【詳細】
官員被免職建園林 400年后成了文化遺產
園林是蘇州的名片,多研究一下園林的歷史,你會發(fā)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許多古代園林都是官員被貶官后回家建起來的,蘇州自古就是一座適合生活的城市。【詳細】
自然和文化遺產當共同保護
地理環(huán)境對人類早期文明的形成有重要影響,不同自然條件的影響會形成不同類型的文明。當其賴以生存的自然環(huán)境惡化或消失,文明就會隨之塵封。可以說,人類文明的發(fā)展史也是一部人與自然的歷史。【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