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寧農村:垃圾不出村 人居環(huán)境好

2014-07-11 08:31:57    作者:向志強 李鵬     來源:中國建設報     瀏覽次數:

  筆者近日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南寧市橫縣校椅鎮(zhèn)石井村了解到,當地因地制宜建立了垃圾分類處理體系和與之相適應的環(huán)衛(wèi)運行機制,農村人居環(huán)境得到明顯改善。

  筆者在石井村新街看到,各家房前屋后干凈整潔,各種花卉盆景千姿百態(tài),村道村巷寬闊平坦,車輛停放整齊有序。這都是垃圾分類處理帶來的變化。

  石井村黨支部書記李克進說,因為臨近公路,以前村里各類生活垃圾全都堆在公路旁邊,不僅群眾意見很大,鎮(zhèn)政府也多次給予警告。

  開始村里參照一些先進地區(qū)的做法,每個村屯建焚燒爐,聘保潔員,把垃圾收集之后統(tǒng)一運到縣里處理,不久就發(fā)現這種模式成本過高、難以持續(xù)。

  李克進說,以老街為例,將垃圾運到縣城,光是人工和運費一天就需要170元,僅過了3個月就運行不下去了。因為工作累、待遇低,保潔員流動性也大,打掃不及時,使得“臟亂差”出現反彈。

  面對難題,駐村干部帶領村委會結合實際進行了認真調研,決定建立村級垃圾處理中心,力圖實現“垃圾不出村”,并在此基礎上建立垃圾分類處理體系。

  石井村分3級、按4類對垃圾進行分類,采取統(tǒng)一收保潔費、統(tǒng)一收運垃圾、統(tǒng)一分類、集中燃燒的模式,將全村日常生活垃圾“吃干榨盡”。首先,各農戶按干、濕兩類垃圾分裝放兩個垃圾桶;然后保潔員上門收集垃圾,回到村屯分類屋進行第一次分類;第三級是在村垃圾處理中心按廚余垃圾類、可燃燒類、可回收類、有毒有害類再次分類處置。為保障焚燒的環(huán)保性,當地村民還自發(fā)研制了綠色生態(tài)循環(huán)垃圾焚燒爐,極大降低了焚燒帶來的二次污染危害。

  垃圾實現村內分類處理,不僅降低了成本,還有了多重附加收益,建立了長效的環(huán)衛(wèi)運行機制。

  筆者了解到,石井村總共招聘了14名保潔員,負責運輸及分類焚燒員2名,12個自然村各1名。各自然村保潔員負責保潔本村公共場所和公共道路;清運員每天到各村屯收集并清運當天垃圾到村垃圾處理中心;分類焚燒員每天負責處理進入垃圾中心的所有垃圾。“我們規(guī)定,垃圾分類的收益歸保潔員所有。”李克進說,垃圾分類之后,部分可以賣錢,而回收產生的沼氣和肥料也專供保潔員家使用。這樣既提升了保潔員的收入,也調動了他們做好垃圾分類的積極性。

  石井村還制訂了村規(guī)民約,每月組織評比“美麗家庭”“美麗保潔員”和“美麗店鋪”等活動,群眾衛(wèi)生意識顯著提高,村容村貌發(fā)生很大改觀,就連村里的茉莉花產業(yè)也越做越紅火了。

編輯:zhaoxi

凡注明“風景園林網”的所有文章、項目案例等內容,版權歸屬本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者,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風景園林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