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n Arad設計的“四葉草”椅
我很喜歡三葉草,還在家中院子里種了一些。三片肥肥的嫩葉并在一起,像一朵小小的、綠色的花,實在可愛。冬天剛過,嫩嫩的幼芽就從土里鉆了出來,春風一起,“刷”的一聲就成了一片綠色的云。
看到朗·阿拉德朗·阿拉德(Ron Arad)設計的這個塑料椅子,就活脫一個四葉草形狀,不但坐在上面很舒適,而且那種四葉草給你的春天的浪漫,還總是揮之不去。這就是阿拉德設計的神奇之處了——把握住了雕飾和家具之間的關系,更加利用雕塑包含的形式象征性特點,讓產(chǎn)品有了個性,并且有了人情味了。他的作品都有一種克制的雕塑感,因此,不但是用具,同時也是藝術品。能做到這一步的設計師少之又少,阿拉德因而也得到設計界高度的評價,成為世界現(xiàn)代設計中一個很有分量的設計師。
設計的對象是工具,是用具,而藝術與設計的最突出區(qū)別是藝術品的無實用性。好多藝術家想做設計,結果往往是過于藝術,而實用性不好,一旦實用性太好,藝術感就弱了。如何把握之間的分寸,實在要靠功力。
朗·阿拉德就把握得很到位。他設計的可以上下拉伸的吊燈無論縮起還是拉開,都具有很強烈的雕塑感,這個燈叫“開合環(huán)境氣氛燈”(Ge-Off Sphere lamp),是他在2000年設計的,我在溫哥華、紐約、上海、香港不少友人家中見到過,可見其受歡迎的程度。
許多人想設計有新意的作品,總是從出其不意的方向入手,因為一旦走理性的路,設計就會刻板和無新意。阿拉德卻不這樣想,他說過:沉悶其實是創(chuàng)意之母(boredom is the mother of creativity),換句話來說,就是先從理性入手。這個說法很實在,卻又顯得特別,因為與人們通常主張的標新立異簡直背道而馳。但是看看阿拉德的作品,就能明白他自有道理。
阿拉德在現(xiàn)代設計師中屬于比較年長的一代,1951年出生于以色列的特拉維夫,1970年代在特拉維夫藝術學院學習,1974年到倫敦,在英國建筑最高學府的“建筑協(xié)會”(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London)學建筑。畢業(yè)后兩年,就與他人合伙開了設計事務所,1989年正式命名為“朗·阿拉德設計事務所”,集中做產(chǎn)品設計。他除了做設計之外,還在好幾所大學教設計,包括維也納的設計學院(Hochschule fur angewadte Kunst,Vienna),倫敦的皇家藝術學院等。他的設計獲獎無數(shù),早在90年代就已經(jīng)是設計史上不可缺少的人物了。
阿拉德的椅子設計,像是用黏土堆積的面團,流暢而有鮮明的造型,紅色和黑色,很是凝重;他用不銹鋼設計的花瓶,好像亨利.摩爾的雕塑一樣,有流動感,且時尚。他最出名的就是Tom-vac的椅子,由一塊完整的曲面軋制而成,也依然是流暢無比。我曾去圣塔莫尼卡一個很前衛(wèi)的建筑設計事務所開會,那里用的就是這把椅子,那么前衛(wèi)的建筑師也喜歡阿拉德的設計,可見他在設計界的地位。
編輯:zhimin
相關閱讀
建筑設計有時候要聽聽房子自己的意見
近日,設計權力榜在北京頒獎,諸多獲獎項目中既有日本設計師改造的北京大雜院,也有中國學者策展的城市設計檔案展覽。細細了解這兩個項目不難發(fā)現(xiàn),其中蘊含的設計師、策展人關于城市與設計的思考,正切合了本屆設計權力【詳細】
深圳發(fā)布建筑設計新規(guī) 釋放建筑創(chuàng)作空間
為提高城市規(guī)劃建設水平,推進建筑設計的標準化和規(guī)范化,1月11日,深圳市規(guī)劃國土委發(fā)布了《深圳市建筑設計規(guī)則(修訂稿)》(以下簡稱《規(guī)則(修訂稿)》)。據(jù)悉,《規(guī)則(修訂稿)》放寬了對公共空間、建筑形體等的管控,以進一步提升【詳細】
古希臘建筑設計的七大奇跡
古希臘的七大奇跡是:帕臺農(nóng)神廟、耶皮戴奧斯劇場、奧林匹亞宙斯神廟、特爾斐、羅德斯巨人像、桑托林島、克諾索斯宮。【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