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苗移栽關鍵技術
  棕櫚類植物在其發(fā)芽生根后的一段時間內最..."/>
首頁 | 園林新聞 | 規(guī)劃設計 | 工程 | 植物 | 科技 | 教育 | 法制 | 風景旅游 | 園林城市 | 世界園林 | 風景園林師 | 花木資訊 | 人居環(huán)境 | 園林論壇 | 園林博客

棕櫚科植物栽培與養(yǎng)護(三)

http://www.www.abeilidr.cn 2009-06-01 來源:中國花卉報 作者:依群 發(fā)表評論(0)

    幼苗、大樹和叢生苗移栽技術

  幼苗移栽關鍵技術

  棕櫚類植物在其發(fā)芽生根后的一段時間內最適合移植。此時苗木較小,可帶種子移植,加之須根少,移苗時不易損傷根系。采用營養(yǎng)袋育苗,大小視培育苗木時間而定,一般來說,1年生苗采用16厘米×18厘米容器為宜,2年生苗用19厘米×20厘米,營養(yǎng)袋太小不利于苗木快速生長。營養(yǎng)土配制用疏松表土、火燒土和麥麩,按5∶2∶1比例加少量磷肥均勻混合后裝袋。先裝半袋混合土后再放苗,然后扶正苗木裝滿后壓實,使苗木根系與混合土緊貼在一起,淋透水即可。棕櫚類植物不能栽得太深,否則會影響苗木生長。過深時要把苗木向上提起,使苗木根系舒展開。

  大樹移植關鍵技術

  棕櫚科植物在苗圃栽培5至10年,多數(shù)需若干次分床移栽,因此選用疏植壯苗,成活率較高。

  減少根群的損傷棕櫚植物根系組織幼嫩,側根及毛細根多,起挖時盡可能帶大土球,并防止其松散開裂。把根群損傷程減到最低,以便維持正常的呼吸作用和吸水能力,提高移植成活率。施工時應準確放線定穴,避免翻工,防止土球松散。

  葉片修剪移植時留葉量,應根據(jù)不同種類、移植時的氣候、移植及養(yǎng)護條件等綜合判定。一般應保留原葉片數(shù)的40%左右。留葉過多會因水分蒸發(fā)大造成葉片枯黃;留葉過少則植株恢復困難且周期長,初期景觀效果也不好。

  保護植株的莖干及其假莖在起挖、搬運、裝卸植株過程中,應使莖干免受損傷,假莖部分不受擠壓和彎曲,這是植株健康及盡快復壯的保證。

  新植地土壤棕櫚科植物在移植時會損傷根尖,移植后一個月內又很難萌發(fā)新根尖,因此吸水能力弱。此時土壤透水性、透氣性好,則有利于苗木成活,所以定植時應挖大穴并注意客土質量,加入泥炭土及復合肥,以利棕櫚植后恢復。

  養(yǎng)護在植后一個月內,植株適應性差,應對苗木精心養(yǎng)護,務必及時補充水分、適當遮陰,力爭使其在三個月內有新葉萌生。移栽后如遇上連續(xù)幾天陰雨氣候,棕櫚苗木會恢復得較好,原因是陰雨天能夠避免烈日暴曬等不利因素的影響。

  大型叢生苗移植關鍵技術

  棕櫚科植物叢生種類具有多個生長點,長成多干叢生狀態(tài)后,能在移植后較快長出新根。但叢生棕櫚也有因樹干重,葉片面積大而引致水分蒸發(fā)量大,及因透風性差易受強風吹襲危害等缺點。所以,在按照單干棕櫚移植施處置外,應增加下列技術措施:

  1.實施”毛根法”移植即起挖好較大的土球后,用小鏟沿土球外沿去掉部分泥土,保留較多的須根和適度的土球,并隨即外包保濕輕質材料,以減輕土球重量又確保成活。例如,對魚骨葵、三藥檳榔等恢復較慢的叢生棕櫚的移植可采用此法。

  2.實施裸根假植或上盆栽植集中養(yǎng)護至新根萌發(fā)、植株穩(wěn)定后才正式定植。此法適于散尾葵、奇異皺子棕、夏威夷椰子等粗生的叢生棕櫚,可減輕運費,方便施工。

  總之,棕櫚科植物大苗及大樹移植,簡言而之是抓好五方面,即:選擇壯苗;挖好土球及運種精心;適度修剪葉片;搞好植地通氣排水;抓好植后養(yǎng)護的防曬和保濕。判定大苗大樹移植成功的標志,是植后半年內能保住大部分葉片并能萌生新葉,其中以萌生三片健康新葉為移植完全成功。

分享到:
編輯:
有關  的新聞
更多評論網(wǎng)友評論 (已有0位網(wǎng)友發(fā)表了看法)
  • ·請尊重網(wǎng)上道德,遵守各項有關法律法規(guī)
  • ·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導致的法律責任
  • ·本站有權保留或刪除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wǎng)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評論即表明您已閱讀并接受上述條款
最新評論:
企業(yè)服務

熱點排行

    熱門博文

    論壇熱帖

?

中國風景園林網(wǎng)版權所有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12 WWW.www.abeilidr.cn